工研院副院長劉軍廷: CES 2017展現台灣軟硬整合新實力

2017年CES,工研院展出機器手臂與無人機,展示重點不在硬體,而是背後搭載的系統與解決方案。工研院副院長劉軍廷指出,台灣產業正快速轉型,不再是零組件與代工,而是提供客戶更高價值的系統解決方案。台灣產業要走向國際,工研院需率先發聲,讓全世界知道台灣創新能力。

圖片來源:工研院

劉軍廷表示,過去2年在COMPUTEX積極練兵,展示工研院在智能整合系統的成果,如今要往國際舞台跨去,主要目的是要看到台灣產業近年轉型,需要讓國際市場看到台灣,不只是軟硬整合,而是跨系統的解決方案能力。

工研院此次在CES展出的2項主要產品:一為機器手臂,一為無人機;劉軍廷說,該2項產品的市場競爭激烈,然重點不在硬體,而是2項產品背後的系統整合。例如,工研院所展示的機器手臂搭配攝影機,下西洋棋時,判斷只需5毫秒,關鍵並非光學鏡頭,而是後端的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。

工研院在CES展出的無人機,可透過機隊管理系統,控制多架無人機,且範圍無限,甚至可透過LTE跨越洲陸進行視距外操作,從美國就能直接操控台灣的機隊,大幅改善目前市售無人機,視距內只在7公里以下的遠端控制範圍,因此可應用至民生與國防等不同層面。

劉軍廷表示,過去開發新產品,設計到量產,可能需要2年,如今大幅縮短,且上市6個月,就被同業複製,如此壓縮的產品時間讓台灣過去仰賴的量產與管理價值,消失殆盡,面對產業變化,台灣產業必須思考如何提供更多價值,不只軟硬整合,系統跨界整合更是重要。以下為劉軍廷的專訪摘要。

 

問:工研院多年未參加CES展,請談談此次參展的目的及預期效益?

答:工研院參加CES展前,已經在2015年及2016年的COMPUTEX展出智能系統,經過2~3年練兵,有信心走上國際舞台。至於此次參加CES的主要目的,是因為這幾年看到台灣產業已經預備好要快速轉型,期望透過這次參展,能讓全球市場,了解台灣產業的新面貌。

台灣產業的新面貌,可分3方面來看,首先,台灣產業經過轉型,不再只是零組件與品牌代工,也不單純是軟硬體整合,而是有能力提供跨界的系統解決方案,然台灣市場太小,必須走向國際,為了讓全球市場更了解,因此透過CES展現。

其次,透過CES展,也可讓全球市場看到台灣已具有發展智能系統的爆發力,比如人工智慧(AI),大數據(Big Data)等,已經累積先進技術的成果;再者,台灣產業將提供全球市場新的價值,從製造延伸到服務,從單一應用延伸到跨業整合。

施振榮董事長曾經提過微笑曲線,過去台灣不少產業都是在最底下的代工,毛利有限,其實台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可扮演新的角色,尤其是在ICT及生技醫療領域,台灣累計的實力很強,若能跨業整合,就能提供新的產品與服務。

 

問:工研院參展的無人機與機器人,非新裝置,這次展示的技術為何?

答:大家常談論無人機與機器人,市場競爭也很激烈,這次展有很多技術,不是單一硬體模組,而是與協調或智能服務相關,像是無人機,工研院這次在CES展示的是無人機隊,且從洛杉磯直接遙控台灣機隊,執行任務,從民生到國安應用的工作範圍,都能勝任。

若要單純作無人機,大陸深圳的大疆非常知名,透過習調與智能系統與服務性質就能凸顯與相同產品的不同價值,美國洛杉磯與台灣距離半個地球,無線訊號有延遲問題,透過工研院的無線連網技術,解決延遲問題,加上3個紅外線攝影機,可判斷物體活動,晚上也看的一清二楚。

再者,無人機另一問題是電池續航力,工研院展示的無人機整合材料產業,包括燃料電池與一般電池的混合技術,讓無人機1個月都不用擔心電池問題,飛回來後自行充電,可以提供業者遠距離的監控與機械維修等需求。

至於機器人的部分,業界也熱烈談論,鴻海、台達電都有很長足的進展,然現在多數機器手臂,並沒有搭載視覺系統,就算有,也通常是分開製造。以下西洋棋為例,透過視覺辨識系統,工研院此次展示的機器手臂辨識西洋棋的速度僅5毫秒,遠優於現在市面上的產品達20倍。

其次,工研院展示的辨識系統,不需要看到西洋棋棋子的全部影像才能判讀,只要看到該棋子很小的一部分,就能夠還原全部棋子影像,並做出判斷,如此就能減少判讀時間,即時做出反應,背後隱含的是影像判斷、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。

這次展示機器手臂時,也會由機器手臂倒咖啡,傳統作法,是在杯子上作記號,方便機器手臂判讀,確定杯子內還有多少液體存在,然工研院在CES展示的機器手臂倒咖啡,杯子上不需要作記號,可以直接判斷液體還有多少的量,要倒多少的咖啡才夠。

我們想要讓國外的廠商看到,台灣產業已經在轉型,不是一直做零件、模組與代工,而是具備AI技術,並結合台灣廠商擅長的硬體製造,背後不需要用很強大運算效能的工作站,只用一般的桌上型電腦(DT)就可以完成。

此外,這次與清大合作,讓展示的機器人手臂的手指可以立即適應不同形狀及軟硬度的物體。目前為止,市面上的機器手臂手指,都是單一應用,先設定好一定的形狀與軟硬度,工研院展示的機器手臂手指,可以即時調整力度與彎曲度。

 

問:這次參展技術,會以何種形式協助國內廠商?

答:不論是無人機或是機器人,單機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,重要零組件的技術也不容易有明顯的差異化,因此,難以避免殺價競爭,獲利率又很低。面對這樣的困境,工研院會協助國內廠商朝幾個方向發展,希望快速的將台灣產業由競爭的模式,轉型到共同創造價值的新模式。

這幾個新的發展方向包含提供系統解決方案,增加獲利率的空間,同時又不容易被取代;其次,將產品提升為智能系統,整合AI、大數據、與軟硬體整合,創造差異化的價值;再者,不只幫助國內廠商發揮台灣製造的優勢,更要延伸至服務加值,同時也要從單一應用延伸到跨業整合。

 

問:各界一直在談軟硬整合,您看台灣軟硬整合所遭遇的問題為何?台灣能發揮軟硬整合的能量到底在哪?什麼是台灣產業應該要掌握的重要關鍵,才能讓台灣創造新的產業價值?

答:談軟硬整合必須聚焦在價值創造,也就是為終端使用者創造了什麼價值。因此,軟硬整合的一個很基本的評斷標準就是,放進去的硬體或是軟體有沒有替賣出去的產品裡產生重大的差異化,創造了真正的產值?

比如說,在一個已經是全球產能過剩的產業裡,如果投資智慧製造的焦點,是產能再增加幾倍,這就不是創造真正的產值。只是造成更惡劣的產能過剩以及削價競爭。但是,如果投資智慧製造,能產生更高品質的產品,或是客製化的產品,就有創造新的價值。

我年初參加某產業論壇,該產業每年有7,000~8,000億元產值,旁邊的是某公司事業群總經理,談到工業4.0(Industry 4.0)對公司的意義,他說,等到機器人加入,產能會增加7倍,我坐在旁邊,冷汗直流。試想事業群總經理,應該是推銷給客戶更有價值,怎會是把產能過剩的產業,產能再增加7倍?這樣價格會跌多少?

投入智慧製造,如果焦點是讓產能增加,沒有創造更多的價值,只會造成更惡劣的削價競爭,這樣的軟硬整合有何意義?台灣手機產業,不會因為智慧製造就增加,單價也不會提高,台灣如果只是吃製造業那塊餅,智慧製造進來,只會導致價格縮水,所以當歐美談智慧製造,台灣是否真的準備好了?

回到工研院展示的產品,不論無人機或機器手臂,都已經是競爭激烈的市場,零組件的技術不夠支撐產品的差異化,現在好,明天就有別人跟你一樣好,殺價競爭難免,找平台、找產業的核心價值才是重點,不要只會降低成本,如同死抱著魚缸,裡面已經沒幾條魚,拋掉魚缸,反而能夠補到大魚。

所以投入智慧製造與軟硬整合最重要的問題在於,是否能夠提高更高品質的產品及更客製化的產品,或在製造裡面創造服務的價值,能否造成產品差異化?若答案是肯定的,就能創造新的價值,例如幫助汽車駕駛開發軟硬整合的智能系統,就有價值。

台灣產業的思維,過去習慣從供應角度來想事情,現在應該要從終端需求想回來,國際趨勢的需求在哪裡,例如健康照護,以健保制度為例,過去健保設計圍繞在付費端,像是保險公司或醫院,現在生意模式圍繞在個人,付費方式不是按件計酬,而是替消費者產生多少價值。

在物聯網(IoT)發展下,每個人都有很多量測的感測器,諸如智慧手錶、智慧型手機都能夠紀錄病人的呼吸與心跳,透過這些大數據不斷監控與量測,健保能夠為病人提供何種服務,與這些大數據連結,並且萃取當中的價值,是未來新一代健保制度必須思考的方向。

現在要做的不是憑空想像,而是以台灣現有優勢為基礎,例如資通訊、光電、生技等,朝未來智能系統的趨勢,跨業整合,例如以專業領域的技術,加上AI軟體與資料分析,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,不再像以前,只從技術方向想,現在要從國際趨勢需求來想。
再舉個實例,很多廠商在做3D列印,台廠要如何與國際大廠競爭?不該從價格,而是該從設計與服務的角度,例如病人跌倒手部骨折,過去3D列印,是做工版的手軸支撐,之後作法將有所不同,病人進來,掃描完骨折的手只需10秒,再使用設計軟體,10分鐘內就能作出個人化的醫療輔具。此個人化輔具,不只製作更精細,貼近病人需求,更能夠搭載感測器,隨時量測病人的肌耐力與復原狀況及復健況狀,這是從服務的角度出發,不再是以硬體或材料的角度出發,產品自然更具價值與競爭力,並且包括醫療後續的整套服務。

此外,像是現在政府在推的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,過去提到海水淡化,都是開發海水淡化的奈米濾材,現在不只如此,在現有的海水淡化廠,加入智能,海水放入淡化,全自動零排放,把海水與淡水的壓差拿來發電,淡化的單位成本,大幅降低。過去海水淡化都交由國外廠商,如今則是與國內廠商一起開發。

 

問:面對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、消費者期待越來越高的時代,台灣ICT產業將面臨什麼挑戰?

答:10年前,我在友達任職時,與摩托羅拉(Motorola)或蘋果(Apple)等客戶已經用十分成熟的技術,開發新手機,從概念設計到量產,至少也需要2年時間,如今及使用全新的技術,半年就被複製了,意味量產技術已經全球化,台灣的獨特價值不見了。
台灣過去在全球各地設廠,最強的是將量產能力與品質管理帶到當地,隨量產技術全球化與成熟,台灣必須要尋找新的價值,若能開發智能系統,讓每個產品都更有價值,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,透過智能系統與跨業整合、提高門檻、減少競爭者。供應減少、需求增加,如同經濟學初階理論,價值就會提升。

從實例談起,台灣扣件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,尤其南台灣,供應商很多,工研院正協助這些廠商轉型,首先在製造部分,過去是採人工檢測,速度很慢,以某家航太扣件廠為例,人工檢測需要10分鐘,且採抽樣受檢,如今改用立體光學技術,10秒鐘就能檢測完成。不僅檢測速度增加60倍,且可以全面受檢,與過去僅能抽測4%相較,品質更能有效把關。過去採人工檢測,工廠操作員8小時上班,通常超過2小時候,犯錯率就會大幅提高,若採光學檢測,正確性也能夠高很多。

此外,透過整個製程連上雲端,也可將不同工站的不良狀況,交叉比對,並且建立起大數據資料,透過此分析,不但可以改善整個製造流程,提高品質,更能夠與客戶的開發團隊整合,作為設計產品的重要參考依據。

以飛機引擎為例,製造出來都要用10~20年,每個引擎都有數百個感測器,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,再與製造流程的資料比對,就能夠找到引擎退化原因,在新的設計與製造過程中,能夠調整參數,避免未來的變異因素產生,降低很多成本與不幸事件發生的機會。

一般引擎裡面有8個葉片,相乘起來有1,280個尺寸,都具有變異因素,組合時也會產生公差,蒐集大數據,前後都可連結起來,預測未來引擎的壽命狀況,客戶也可以預先作售後服務,同樣2家引擎公司賣出去的引擎,後端服務做的更完善,就更有競爭力,前端的供應鏈,也更能展現價值。

至於LED照明產業,曾經被稱為慘業,現在我們把LED與醫院結合,落實在彰化基督教醫院。護士工作量重,眾所皆知,但是每次護士交班,還要花上60分鐘,交接病患與盤點貴重儀器,透過LED產業作跨業整合,10分鐘就可以交班完畢。

首先,醫院天花板的照明,先換上LED,並加入高頻訊號,建立室內定位系統,再將需要盤點的貴重儀器,裝上接收器,如此就可以隨知道貴重儀器位置;此外,在長庚、台大與國泰等大型醫院,急診狀況很多,也可採用光通訊,在病床或醫師、護士身上配戴接收器,人力與病床調配可以更加便利。

目前ICT產業正經歷2種轉型,一個是縱向的轉型,也就是產業上中下游分工的轉型;另一個是橫向的轉型,也就是跨業、整合不同市場所產生的新應用的轉型。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,是台灣很快就會面臨到的挑戰,也是縱向轉型的挑戰。

面對這一個立即的挑戰,台灣採取的策略方向需要從台灣具有的製造優勢上出發,創造新的價值,像是在現有的生產工廠裡,加入服務的價值,或是在台廠生產流程中的大數據資料,非常有價值,可以直接成為品牌廠商設計的重要依據。透過大數據資料,結合即時的製造參數調整,可提供客製化的製造,擴大台廠的價值。

至於面對消費者期待越來越高的時代,台灣廠商可以從橫向的跨業轉型著手,也就是整合不同市場所產生的新應用的轉型來贏得消費者的期待,包括跨業智能系統,也可與醫療健康產業結合,此部分也是台灣廠商的強項,若能整合,台廠將可提供更多的價值。

 

 

(本文經DIGITIMES授權轉載「工研院副院長劉軍廷:CES 2017展現台灣軟硬整合新實力」)

 

  • 如需轉載、引用本篇文章,請先與我們連絡!
  •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「工業技術研究院」持續創作的能量!感謝您!
  •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發表意見
延伸閱讀
關鍵標籤
觀看更多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