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拼轉型 紅藜麥附加價值翻倍

新的一年開春旅遊,許多人都會走訪屏東或台東,只為一睹紅藜麥的豔麗花穗在綠田間閃耀,賞心悅目又有喜氣。而人氣超高的紅藜麥,近來在工研院的協助下,搖身一變成為屏東原鄉的代表商品,不僅產量倍增,附加價值也翻了好幾倍。

圖片來源:工研院

 

有「穀類紅寶石」之稱的紅藜是原住民使用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,不僅營養價值及抗氧化力相當高,隨著追求養生的飲食潮流,近年更成了國際間熱門養生食物。

計畫主持人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李士畦指出,為了發展原鄉特色產業,工研院在原民會支持下在屏東縣原鄉導入「農業六級化」計劃。一開始為了取得當地原住民的信任,團隊設下必須在三個月內看到產量增加的目標,從建置作物栽植管理系統,到把廢棄稻殼加入土壤的「生物炭技術」,以調節土壤酸鹼度到達適合紅藜的生長環境。果然,不到一年每分地產量就增加二至三倍。

不只產量翻倍,紅藜品質也明顯變好,葉寬、株高與穗長都增加,空包彈明顯減少,讓這項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,成本比慣行農法低,收益卻明顯增加,讓農民有了不少信心。現在工研院也逐步推廣,自屏北的三地門、霧台、瑪家鄉,到屏南的獅子鄉,都可見紅藜的蹤跡,現有種植面積約三十公頃,占全台紅藜種植區域逾30%。

「不打團體戰絕對贏不了,對原住民最直接的幫助就是增加紅藜產量,再幫他們組織起來,以協會為主體成為唯一供應商,搶回價格主導權。」李士畦說。

因此,在屏東縣政府支持下去年10月協助成立「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」後,已有三分之二農民加入協會。之後的運作將由協會主導,工研院從旁技術輔導,並將種植步驟化,製成SOP手冊,以利培訓種子人員,帶動屏東紅藜產業發展。

 

圖片來源:工研院

 

此外,協會未來將規劃成立合作社或公司行銷,甚至發展電子商務,朝國際化發展,並將推動紅藜生態科技莊園,結合屏東生態旅遊,提升觀光產值,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如同紅藜成熟時閃耀著絢爛色彩,原鄉紅藜產業正迎接著美麗的蛻變。

  • 如需轉載、引用本篇文章,請先與我們連絡!
  • 每一個分享都是支持「工業技術研究院」持續創作的能量!感謝您!
  • 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發表意見
延伸閱讀
觀看更多

發佈留言